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2022新的一年,关于2021年的股权与债券的排行榜也已经出来。
股权VS债券,哪个是投行里最厉害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2021年股债券的排行榜,来看看在投行业务中到底哪个更强?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1152起,较上年增加27起,合计募集资金达17,966亿元,同比提升4%。
2021全年IPO共518起,比上年增加75起,融资金额达6,021亿元,同比提升24%,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均创历史记录;增发事件达475起,募资金额为8,334亿元,同比下降2%;其他方式募集发行159起,募资额达3,610亿元。
2、债券承销
根据Wind统计各类债券发行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债券发行较往年增速趋缓,全年各类债券发行合计61.63万亿,同比增长8%。
利率债发行达到19.84万亿,较去年增长5%,其中国债略有下降,政策银行债小幅增长,地方政府债同比大增16%。信用债发行20.00万亿,同比增长4%。
同业存单累计发行21.80万亿,同比增长14%,成为本年增幅最大的固收大类品种。
根据反映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水平的“建行-万得银行间债券发行指数”显示。
2021年总体发行成本先升后降,波动较大。
该指数从新年伊始走低近一个月后开始反弹,在2月19日达到年内最高点85.18后缓慢下降,并于8月26日降至年内低点63.58,之后虽略有反弹但总体仍在低位。
按照Wind口径统计券商总承销金额,中信证券优势明显,以领先中信建投1539.9亿元夺魁,总承销额15634.0亿元,华泰证券排名第三。
那么,进入投行,到底是选择做股呢?还是做债??
1、从专业角度看
股权对专业的要求,要大于债券。
股权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方面、实操方面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业务人员需要去了解一个公司的行业发展、国家政策如何界定这个行业、未来的趋势如何、产品的技术处于行业内什么水平、这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个就是行业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合规性方面的了解。
做股在尽职调查方面覆盖面要比做债广泛得多,需要在财务、法律、业务/行业几个模块都做全面核查,专业要求上、学习内容上来讲要比做债多很多。
所以做股权项目,比如新三板也可能需要一年时间,IPO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那就可以深入的了解这家公司,以及行业的所有情况。所以,做股周期性更为明显,但也不排除个人手上同时在做项目较多的情况。
做债券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股宽松不少,毕竟判断债券能不能投的主要也是看偿债能力,主要就会看财务、现金流、资产情况、股东背景等方面。
做债更多关注偿债能力,更多分析财务指标、资产负债表科目,业务方面很多发债企业业务较为类似。
而且做债相对股权来说特点就是“短平快”。相对来说,债权类的项目,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所以可能在一两个月内,所有涉及撰写调查之类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再到第二个、第三个项目的时候,可能可以复制前一个项目的很多内容就可以达到效果。
做债需要的基本能力是:承揽方面,包括行业分析、公司分析、制作项目将艺术、融资条件分析、同行业案例研究等;承做方面,包括项目底稿收集整理制作、与发行人对接收集尽职调查材料、函证盘点访谈等尽职调查流程、研究分析反馈关注点撰写备忘录、撰写部分申报材料(例如债券募集说明书、招股书较为简单的部分)等。
当然,可能涉及到报表分析、募集说明书和招股说明书之类的工作,做股做债两者会类似。
2、从职业发展前景
就因为前面的专业度要求差异,所以做股的职业发展道路会比做债宽很多。
如果仅通过工作4至5年所锻炼到的能力来看,一个做股人和一个做债人,都通过社招岗位跳到其他领域的话,做股的会相对有优势。
做债5年的人,其实个人成长性局限在做债本身,只是可能体现在债券发行、受托管理等过程中,个人经验带来的个人能力有所长进,但对于风险识别的能力、财务的能力没有做股人提升的那么大。当然必须承认做股5年的人,自身能力上也会有各方面条条框框的局限,但它的局限肯定要比做债小。
做投行的股权业务,基本上可以算一级市场通吃了,未来转去做各种基金、资管,各行业的投资、融资,转去企业去当高管都可以胜任。
债券大体上就还是在固收圈内做承揽承做承销。
在积累足够的社会关系资源以后,可以转承揽;积累了校友资源并且沟通能力很强的话,可以转承销;
也可以转到中后台,比如合规、质控、风控等;也可以转到债券投资,但是这一个方向也最有难度。
有部分做承销也会焦虑,会认为专业知识不够踏实;承做则会认为没有接触那么多客户资源。
当然,机遇好的、能力强的,能跳个买方;去资管做非标、去甲方负责融资业务也有。但整体出路比股窄了不少。
3、工作强度
从工作强度来看,股会显著大于债券。
主要就是股的项目审核要求高,涉及的方面多,债券相对流程简单,承做难度低。而且债已经是纯注册制了,流程比较公开透明可预测。
除非做债券的项目非常多,一个团队同时跟N个项目。不然并不会像股那样有些关键时间节点会忙得不可开交。做债的话如果所在券商较大,项目较多,通常是比较稳定的繁忙。
做股出差频率一般也会比做债更强,债区域分的细,而且其实在项目公司也不用待特别久,所以基本上做债可以预期每周回家,但做股很多时候要两周才回一趟。(看项目公司是否大方)
4、从收入来看
抛开所谓的行情问题,其实做债是要比做股更大概率能赚到更多钱的。
虽然说最近股的政策多,理论上股的机会会多些;但是债就一直胜在比较稳定,过去很多年股都曾遇到大的问题,以前做股可能好几年不出一个项目,而债基本上可以每年预期出项目。
以前这张图流传很广:
三、未来发展
之前有两个说法,都是对做股评价比较高的,一个是IPO是最好的职业起点,一个是并购是投行皇冠上的明珠。
IPO的审核标准确实非常的高,项目又是最为复杂的,这个复杂是基于企业在IPO之前,往往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财务、法律、业务的规范问题,不少历史遗留的问题,一些游离在审核实质性障碍边缘的的问题点。
无论从项目的尽调深入程度、问题解决的要求、材料撰写的能力、对项目处理的细致程度,IPO都非常的不错。
大部分的投行人(股方向的),都能接触到IPO项目,哪怕是承揽了后面又失败了,但真正做出来IPO项目的,还是挺少的,毕竟到目前a股才4000左右,这么多年从业人员来来去去太多了。
但正是因为IPO的挑战非常大,所以新人的培养更加的完善,对一个人现场解决问题的提升能力也更强,做过IPO的人,确实在专业功底上比较扎实。
并购是投行皇冠上的明珠,这点在过去是没错的,前几年二级市场行情非常的不错,并购市场交易特别的火爆,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机会,但随着监管审核的严苛、二级市场行情的下行还有部分行业并购交易的抑制,并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但并购交易方案设计的多变性,对价撮合的难度,业绩对赌的艺术,让并购业务趣味度提升了不少。
但并购业务最大魅力在哪里?在于相对IPO项目更加的短平快,停牌到复牌、预案到草案,如果足够顺利,一年就可能拿到项目奖金,这个是IPO不可比拟的。同样,其他股权再融资项目也有着这样的优势,也是极其优质的投行项目。
最后的建议
说到最后,其实各有利弊,不考虑个体情况,很难直接下结论。
在对外探索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内探索。我们习惯于向外探索,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向外寻找机会、把自己磨合成社会和工作岗位需要的模样,但是却抛弃了自己的性格、忽略了自己的追求、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所以建议大家要先对内探索,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追求等等,也可以向真挚的朋友、师长、同事询问,探索自己真实的模样,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走什么样的路。
如果自己更想追求职业的广度的,其实还是做股更合适。
如果说还是想相对强度不那么高,想比较稳定赚钱的话,还是做债更合适。
文章编辑:小黄豆
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2022新的一年,关于2021年的股权与债券的排行榜也已经出来。
股权VS债券,哪个是投行里最厉害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2021年股债券的排行榜,来看看在投行业务中到底哪个更强?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1152起,较上年增加27起,合计募集资金达17,966亿元,同比提升4%。
2021全年IPO共518起,比上年增加75起,融资金额达6,021亿元,同比提升24%,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均创历史记录;增发事件达475起,募资金额为8,334亿元,同比下降2%;其他方式募集发行159起,募资额达3,610亿元。
2、债券承销
根据Wind统计各类债券发行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债券发行较往年增速趋缓,全年各类债券发行合计61.63万亿,同比增长8%。
利率债发行达到19.84万亿,较去年增长5%,其中国债略有下降,政策银行债小幅增长,地方政府债同比大增16%。信用债发行20.00万亿,同比增长4%。
同业存单累计发行21.80万亿,同比增长14%,成为本年增幅最大的固收大类品种。
根据反映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水平的“建行-万得银行间债券发行指数”显示。
2021年总体发行成本先升后降,波动较大。
该指数从新年伊始走低近一个月后开始反弹,在2月19日达到年内最高点85.18后缓慢下降,并于8月26日降至年内低点63.58,之后虽略有反弹但总体仍在低位。
按照Wind口径统计券商总承销金额,中信证券优势明显,以领先中信建投1539.9亿元夺魁,总承销额15634.0亿元,华泰证券排名第三。
那么,进入投行,到底是选择做股呢?还是做债??
1、从专业角度看
股权对专业的要求,要大于债券。
股权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方面、实操方面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业务人员需要去了解一个公司的行业发展、国家政策如何界定这个行业、未来的趋势如何、产品的技术处于行业内什么水平、这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个就是行业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合规性方面的了解。
做股在尽职调查方面覆盖面要比做债广泛得多,需要在财务、法律、业务/行业几个模块都做全面核查,专业要求上、学习内容上来讲要比做债多很多。
所以做股权项目,比如新三板也可能需要一年时间,IPO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那就可以深入的了解这家公司,以及行业的所有情况。所以,做股周期性更为明显,但也不排除个人手上同时在做项目较多的情况。
做债券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股宽松不少,毕竟判断债券能不能投的主要也是看偿债能力,主要就会看财务、现金流、资产情况、股东背景等方面。
做债更多关注偿债能力,更多分析财务指标、资产负债表科目,业务方面很多发债企业业务较为类似。
而且做债相对股权来说特点就是“短平快”。相对来说,债权类的项目,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所以可能在一两个月内,所有涉及撰写调查之类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再到第二个、第三个项目的时候,可能可以复制前一个项目的很多内容就可以达到效果。
做债需要的基本能力是:承揽方面,包括行业分析、公司分析、制作项目将艺术、融资条件分析、同行业案例研究等;承做方面,包括项目底稿收集整理制作、与发行人对接收集尽职调查材料、函证盘点访谈等尽职调查流程、研究分析反馈关注点撰写备忘录、撰写部分申报材料(例如债券募集说明书、招股书较为简单的部分)等。
当然,可能涉及到报表分析、募集说明书和招股说明书之类的工作,做股做债两者会类似。
2、从职业发展前景
就因为前面的专业度要求差异,所以做股的职业发展道路会比做债宽很多。
如果仅通过工作4至5年所锻炼到的能力来看,一个做股人和一个做债人,都通过社招岗位跳到其他领域的话,做股的会相对有优势。
做债5年的人,其实个人成长性局限在做债本身,只是可能体现在债券发行、受托管理等过程中,个人经验带来的个人能力有所长进,但对于风险识别的能力、财务的能力没有做股人提升的那么大。当然必须承认做股5年的人,自身能力上也会有各方面条条框框的局限,但它的局限肯定要比做债小。
做投行的股权业务,基本上可以算一级市场通吃了,未来转去做各种基金、资管,各行业的投资、融资,转去企业去当高管都可以胜任。
债券大体上就还是在固收圈内做承揽承做承销。
在积累足够的社会关系资源以后,可以转承揽;积累了校友资源并且沟通能力很强的话,可以转承销;
也可以转到中后台,比如合规、质控、风控等;也可以转到债券投资,但是这一个方向也最有难度。
有部分做承销也会焦虑,会认为专业知识不够踏实;承做则会认为没有接触那么多客户资源。
当然,机遇好的、能力强的,能跳个买方;去资管做非标、去甲方负责融资业务也有。但整体出路比股窄了不少。
3、工作强度
从工作强度来看,股会显著大于债券。
主要就是股的项目审核要求高,涉及的方面多,债券相对流程简单,承做难度低。而且债已经是纯注册制了,流程比较公开透明可预测。
除非做债券的项目非常多,一个团队同时跟N个项目。不然并不会像股那样有些关键时间节点会忙得不可开交。做债的话如果所在券商较大,项目较多,通常是比较稳定的繁忙。
做股出差频率一般也会比做债更强,债区域分的细,而且其实在项目公司也不用待特别久,所以基本上做债可以预期每周回家,但做股很多时候要两周才回一趟。(看项目公司是否大方)
4、从收入来看
抛开所谓的行情问题,其实做债是要比做股更大概率能赚到更多钱的。
虽然说最近股的政策多,理论上股的机会会多些;但是债就一直胜在比较稳定,过去很多年股都曾遇到大的问题,以前做股可能好几年不出一个项目,而债基本上可以每年预期出项目。
以前这张图流传很广:
三、未来发展
之前有两个说法,都是对做股评价比较高的,一个是IPO是最好的职业起点,一个是并购是投行皇冠上的明珠。
IPO的审核标准确实非常的高,项目又是最为复杂的,这个复杂是基于企业在IPO之前,往往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财务、法律、业务的规范问题,不少历史遗留的问题,一些游离在审核实质性障碍边缘的的问题点。
无论从项目的尽调深入程度、问题解决的要求、材料撰写的能力、对项目处理的细致程度,IPO都非常的不错。
大部分的投行人(股方向的),都能接触到IPO项目,哪怕是承揽了后面又失败了,但真正做出来IPO项目的,还是挺少的,毕竟到目前a股才4000左右,这么多年从业人员来来去去太多了。
但正是因为IPO的挑战非常大,所以新人的培养更加的完善,对一个人现场解决问题的提升能力也更强,做过IPO的人,确实在专业功底上比较扎实。
并购是投行皇冠上的明珠,这点在过去是没错的,前几年二级市场行情非常的不错,并购市场交易特别的火爆,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机会,但随着监管审核的严苛、二级市场行情的下行还有部分行业并购交易的抑制,并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但并购交易方案设计的多变性,对价撮合的难度,业绩对赌的艺术,让并购业务趣味度提升了不少。
但并购业务最大魅力在哪里?在于相对IPO项目更加的短平快,停牌到复牌、预案到草案,如果足够顺利,一年就可能拿到项目奖金,这个是IPO不可比拟的。同样,其他股权再融资项目也有着这样的优势,也是极其优质的投行项目。
最后的建议
说到最后,其实各有利弊,不考虑个体情况,很难直接下结论。
在对外探索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内探索。我们习惯于向外探索,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向外寻找机会、把自己磨合成社会和工作岗位需要的模样,但是却抛弃了自己的性格、忽略了自己的追求、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所以建议大家要先对内探索,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追求等等,也可以向真挚的朋友、师长、同事询问,探索自己真实的模样,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走什么样的路。
如果自己更想追求职业的广度的,其实还是做股更合适。
如果说还是想相对强度不那么高,想比较稳定赚钱的话,还是做债更合适。
文章编辑:小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