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独立董事集体辞职新闻来了。
确实,拿这么点工资,还要可能要背很严重的锅,谁干呢?
原因来自康美药业案一审重判5名独立董事,连带赔偿金高达24.59亿元。
以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为首,肆意妄为地财务年报造假,操纵证券市场割韭菜,重点是这个判决连带了13名董监高的赔偿责任,其中5名是独立董事。
我要是本身董事长带头造假就算了,我只是个领着微薄工资的打工人啊。
以前当独董还是一种荣誉,现在是不是真的成了“高危职业了”?
一、康美药业的判决
1、案件
康美药业不止坑了广发证券,还坑了独立董事。
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一审判定,康美药业需对55326名投资者承担24.59亿元的赔偿责任,这可能是最高的原告人数最多、赔偿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
主要实控人马兴田夫妇及参与造假的4名原高管、会计师事务所正中珠江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其他在案涉定期财务报告中签字的13名董监高承担5%~20%范围内的连带赔偿责任。
在上述13名责任人中就包含5名时任独立董事。
其中,江镇平、李定安、张弘三人因在康美药业2016年年报、2017年年报、2018年半年报签字,被判承担10%的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2.46亿元;郭崇慧、张平两人只在2018年半年报中签字,被判承担5%的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1.23亿元。
此外,在两年前的证监会行政处罚中,江镇平、李定安分别被处以20万元罚款,张弘、郭崇慧、张平分别被处以15万元罚款,5位独立董事合计罚款85万元。
别看我赔的多,我挣得也少呀!!!
康美独董近年来的税前报酬多为12万元/年,江镇平、李定安、张弘、郭崇慧、张平在担任独董期间分别从康美领取的报酬总额为56.26万元、40.95万元、27.09万元、31.01万元、24.10万元。
此外,有五位独立董事被判承担数亿元民事赔偿连带责任,其中4名为大学教授,分别为:
李定安先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张弘先生(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郭崇慧先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张平先生(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兼职”也是独董的共同特点,江镇平在汕头市中瑞会计师事务所任所长,李定安先后在力源信息、佳都科技、宝鸿精密(IPO终止)等公司担任独董。
此外,5位月薪1万元左右(据康美医药2020年年报)的独立董事,被判罚3.69亿元连带责任赔偿。
此次判决将对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们形成警示:
独董将不能只做“听话”的提线木偶和花瓶式角色;每一次举手赞成,每一份签名文件,都代表着需要担负的责任。
二、独立董事的概念
1、独立董事的来源
其实吧,独立董事这个制度是我们效仿的美国,是因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们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因为有很多持股低的股东,这样就没办法有效管理这些小股东,管理层呢就比股东有权力,那管理层有权利的话就会对侵害公司的利益。
所以,美国就在1978年设立了独立董事制度。
2001年,我们就效仿美国发布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然后,中国就有了独立董事的行业。
直白地说,就是上市公司董事会里一定要有专业的专家,拥有投票表决权,但是不能侵害公司的利益,还得给他发工资的这样一个职位。
想想这个工作是很轻松,没事就给个报告签个字,公司有个大事啥的去开个会,怪不得会被网友说:只拿钱不干活的花瓶。这种工作谁不想去啊,不过你配不配还要衡量一下呢?
2、国内的独董都是些什么人?
上市公司的轻松职位,可不是能够轻松的进去的呀。要不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不能去?
首先独立董事不仅有必备条件,还有禁止条件呢,确实要求很严格。
知识条件:不仅要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
专业条件:其中一个独立董事必须是会计专业人员。
履历条件:具有5年以上的法律、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等工作经验。
资格证书:还得需要具有独立董事资格证书。
独立董事候选人不得存在履职不能、信用瑕疵、独立性瑕疵、身份瑕疵4个禁止条件。
这么多的条件,哪些人才有资格能够去做这个轻松的职位呢?
会计师、高校会计等专业教师,是很有资格的,必备条件里不是有强制要求,说一定要有会计专业的人员,那么这对于有这个职称的人,你们是有机会的。
不难看出具备法律方面知识的人员,和行业内资深人士,这些人能够成为候选人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很多。中国式独董基本从专家学者、高校教授、研究人员、退休政府官员、会计师和律师当中产生。
比如说:
丁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为众多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提供过包括财务沟通、公司治理、成本控制体系设计、投资、兼并与收购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区,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多家上市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出任董事。
张晖明,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有十余年的独董任职经历,先后担任过上海梅林、海博股份、新黄浦、双钱股份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马方,泰山管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培训、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和商业模式研究及实践,并担任多家公司外部董事或顾问。
2013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出台后,退休官员不得在企业兼职,相对单纯而弱势的高校兼职独董占比进一步加大。
3、独董也内卷
独立董事制度在2001年发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人数增长的很厉害,从最开始的709人(次)上升到目前的13517人(次),增长了约18倍,独立董事队伍已呈现出兵强马壮之势。
当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就要开始内卷了。
独立董事逐渐体现出高学历特征,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独立董事比例逐年提高,已从最初的凤毛麟角,演变成了今日的“漫山遍野”。
本身没有内卷,只不过人多了,内卷就来了。
我们来看个数据就知道了,截至2020年末,在职独立董事拥有博士学历的占比46.04%、硕士学历的占比31.92%。
独立董事专业日趋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独立董事的专业性特点日渐突出,已从当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今天的“独揽明月几醉花”,且呈现出日趋优化的态势,
尤其是最近3年,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约占四成;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约占两成,其余的独立董事大多为行业专家、管理专家、战略专家等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比较低且稳定自设立独立董事机制以来,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占比较低,从最初的约九成的董事会中,只有2名独立董事,发展到现今的约八成的董事会中,只有3名独立董事。
三、要求:不独立,不懂事?
1、 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董事到底独不独立?这么多年来,独立董事一直被吐槽并不独立。
因为这种躺着赚钱的工作,肯定很多人都想去,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大股东或管理层通过私人关系选聘的,私人关系进去的,不用动脑子就知道,碍于情面,这还怎么能够独立做选择呢?
而独立董事除履行独立董事的义务外,有些独立董事还担负着为上市公司背书、吸引资源、带来名声的“私活”,很难在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到独立监督、客观建议的作用。
同时,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而不是从第三方处领取津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津贴数额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独立董事对于独立发表否定性意见,也是处于“有心没胆”的尴尬境地。
所以就说,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时候,就会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干扰,独立董事不独立就很明显啦!
2、 独立董事不“懂事”
独立董事不“独立”,难道就“懂事”吗?
独立董事的“懂事”,哎呀,有点绕口,套用了一下谐音梗。
就是指独立董事能够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独立判断和客观建议。
然而,实践中部分独立董事“不懂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履职意愿不强,对公司了解不足、影响力有限。
这个不懂事也是有数据证明的,约九成独立董事平均每年每家上市公司工作时间在20天以内,扣除独立董事参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时间外,77.33%的独立董事每年在每家上市公司工作时间平均不超过8日。
就短短的一周上班时间,怎么可能对公司的决策有帮助呢?
上市公司也不傻啊,独立董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工作,肯定不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实际的有意义的帮助。
与此同时,现在有些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可能也更看重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把独立董事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名誉职务,而忽视了其为公司经营和决策发挥“监军”和“参谋”的实际效用,最终导致了“独立董事不懂事”的怪象。
康美案的判决给独立董事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康美案一出,本来轻松的独董职务瞬间升级为高危工作,薪酬与连带责任的悬殊对比也引发了一批独立董事的辞职现象。
自11月12日以来,陆续有12家上市公司出现独董辞职的情况,16日当天发布公告的就有5家公司,其中绝大部分辞职是个人原因,个别是由于任职到期或职务变动。
而2021年独董辞职人数目前已刷新近年来的新高,达697人。
现在独董行业赚的钱,完全抵不上连带责任的赔偿,像康美独董的税前报酬12万元/年,现在每人被罚金额超过1亿元,是不是要做100年的独立董事,且一分钱都不准花才刚够缴纳罚款?非常不值当的。
如此独立董事行业将会从原先的「轻松职业」转变成「高危职业」。
所以说,这种所获的的利益与所承担的责任差别太大,这可能会引来独立董事一波离职潮,其中可以看出的是:
一是虽然说独立董事将转变成高危职业,但是独董行业的需求还在呀,这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稀缺,薪酬上涨的状况。
二是康美案的判决也会让之后优秀的独立董事认识到风险的提升,从而更加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于自身并不赞同的报告或者决议不再随便的签字。
三是独立董事的辞职潮,是不是也暗示着这些上市公司有些问题呢?但是,辞职也不保险啊,对于已经签发过的意见,回头出事还是要追责任的。
其实这也会对独董行业的规范有一定的影响,再也不能当只拿钱不干活的花瓶,也会给上市公司一个警示,规范管理制度。
也有一些相关人士认为,董监高购买董责险的需求将爆发,保险机构对不同公司董监高董责险的态度可能成为评估上市公司内控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没有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可能原因就是保险机构不愿承保!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更考验上市公司独董们的“真本领”。
独董们应该凭借自己过硬的财务知识水平,对上市公司的重要事务进行严谨分析与调研,真正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文章编辑:小黄豆
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独立董事集体辞职新闻来了。
确实,拿这么点工资,还要可能要背很严重的锅,谁干呢?
原因来自康美药业案一审重判5名独立董事,连带赔偿金高达24.59亿元。
以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为首,肆意妄为地财务年报造假,操纵证券市场割韭菜,重点是这个判决连带了13名董监高的赔偿责任,其中5名是独立董事。
我要是本身董事长带头造假就算了,我只是个领着微薄工资的打工人啊。
以前当独董还是一种荣誉,现在是不是真的成了“高危职业了”?
一、康美药业的判决
1、案件
康美药业不止坑了广发证券,还坑了独立董事。
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一审判定,康美药业需对55326名投资者承担24.59亿元的赔偿责任,这可能是最高的原告人数最多、赔偿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
主要实控人马兴田夫妇及参与造假的4名原高管、会计师事务所正中珠江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其他在案涉定期财务报告中签字的13名董监高承担5%~20%范围内的连带赔偿责任。
在上述13名责任人中就包含5名时任独立董事。
其中,江镇平、李定安、张弘三人因在康美药业2016年年报、2017年年报、2018年半年报签字,被判承担10%的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2.46亿元;郭崇慧、张平两人只在2018年半年报中签字,被判承担5%的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1.23亿元。
此外,在两年前的证监会行政处罚中,江镇平、李定安分别被处以20万元罚款,张弘、郭崇慧、张平分别被处以15万元罚款,5位独立董事合计罚款85万元。
别看我赔的多,我挣得也少呀!!!
康美独董近年来的税前报酬多为12万元/年,江镇平、李定安、张弘、郭崇慧、张平在担任独董期间分别从康美领取的报酬总额为56.26万元、40.95万元、27.09万元、31.01万元、24.10万元。
此外,有五位独立董事被判承担数亿元民事赔偿连带责任,其中4名为大学教授,分别为:
李定安先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张弘先生(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郭崇慧先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张平先生(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兼职”也是独董的共同特点,江镇平在汕头市中瑞会计师事务所任所长,李定安先后在力源信息、佳都科技、宝鸿精密(IPO终止)等公司担任独董。
此外,5位月薪1万元左右(据康美医药2020年年报)的独立董事,被判罚3.69亿元连带责任赔偿。
此次判决将对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们形成警示:
独董将不能只做“听话”的提线木偶和花瓶式角色;每一次举手赞成,每一份签名文件,都代表着需要担负的责任。
二、独立董事的概念
1、独立董事的来源
其实吧,独立董事这个制度是我们效仿的美国,是因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们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因为有很多持股低的股东,这样就没办法有效管理这些小股东,管理层呢就比股东有权力,那管理层有权利的话就会对侵害公司的利益。
所以,美国就在1978年设立了独立董事制度。
2001年,我们就效仿美国发布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然后,中国就有了独立董事的行业。
直白地说,就是上市公司董事会里一定要有专业的专家,拥有投票表决权,但是不能侵害公司的利益,还得给他发工资的这样一个职位。
想想这个工作是很轻松,没事就给个报告签个字,公司有个大事啥的去开个会,怪不得会被网友说:只拿钱不干活的花瓶。这种工作谁不想去啊,不过你配不配还要衡量一下呢?
2、国内的独董都是些什么人?
上市公司的轻松职位,可不是能够轻松的进去的呀。要不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不能去?
首先独立董事不仅有必备条件,还有禁止条件呢,确实要求很严格。
知识条件:不仅要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
专业条件:其中一个独立董事必须是会计专业人员。
履历条件:具有5年以上的法律、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等工作经验。
资格证书:还得需要具有独立董事资格证书。
独立董事候选人不得存在履职不能、信用瑕疵、独立性瑕疵、身份瑕疵4个禁止条件。
这么多的条件,哪些人才有资格能够去做这个轻松的职位呢?
会计师、高校会计等专业教师,是很有资格的,必备条件里不是有强制要求,说一定要有会计专业的人员,那么这对于有这个职称的人,你们是有机会的。
不难看出具备法律方面知识的人员,和行业内资深人士,这些人能够成为候选人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很多。中国式独董基本从专家学者、高校教授、研究人员、退休政府官员、会计师和律师当中产生。
比如说:
丁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为众多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提供过包括财务沟通、公司治理、成本控制体系设计、投资、兼并与收购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区,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多家上市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出任董事。
张晖明,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有十余年的独董任职经历,先后担任过上海梅林、海博股份、新黄浦、双钱股份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马方,泰山管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培训、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和商业模式研究及实践,并担任多家公司外部董事或顾问。
2013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出台后,退休官员不得在企业兼职,相对单纯而弱势的高校兼职独董占比进一步加大。
3、独董也内卷
独立董事制度在2001年发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人数增长的很厉害,从最开始的709人(次)上升到目前的13517人(次),增长了约18倍,独立董事队伍已呈现出兵强马壮之势。
当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就要开始内卷了。
独立董事逐渐体现出高学历特征,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独立董事比例逐年提高,已从最初的凤毛麟角,演变成了今日的“漫山遍野”。
本身没有内卷,只不过人多了,内卷就来了。
我们来看个数据就知道了,截至2020年末,在职独立董事拥有博士学历的占比46.04%、硕士学历的占比31.92%。
独立董事专业日趋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独立董事的专业性特点日渐突出,已从当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今天的“独揽明月几醉花”,且呈现出日趋优化的态势,
尤其是最近3年,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约占四成;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约占两成,其余的独立董事大多为行业专家、管理专家、战略专家等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比较低且稳定自设立独立董事机制以来,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占比较低,从最初的约九成的董事会中,只有2名独立董事,发展到现今的约八成的董事会中,只有3名独立董事。
三、要求:不独立,不懂事?
1、 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董事到底独不独立?这么多年来,独立董事一直被吐槽并不独立。
因为这种躺着赚钱的工作,肯定很多人都想去,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大股东或管理层通过私人关系选聘的,私人关系进去的,不用动脑子就知道,碍于情面,这还怎么能够独立做选择呢?
而独立董事除履行独立董事的义务外,有些独立董事还担负着为上市公司背书、吸引资源、带来名声的“私活”,很难在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到独立监督、客观建议的作用。
同时,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而不是从第三方处领取津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津贴数额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独立董事对于独立发表否定性意见,也是处于“有心没胆”的尴尬境地。
所以就说,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时候,就会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干扰,独立董事不独立就很明显啦!
2、 独立董事不“懂事”
独立董事不“独立”,难道就“懂事”吗?
独立董事的“懂事”,哎呀,有点绕口,套用了一下谐音梗。
就是指独立董事能够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独立判断和客观建议。
然而,实践中部分独立董事“不懂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履职意愿不强,对公司了解不足、影响力有限。
这个不懂事也是有数据证明的,约九成独立董事平均每年每家上市公司工作时间在20天以内,扣除独立董事参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时间外,77.33%的独立董事每年在每家上市公司工作时间平均不超过8日。
就短短的一周上班时间,怎么可能对公司的决策有帮助呢?
上市公司也不傻啊,独立董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工作,肯定不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实际的有意义的帮助。
与此同时,现在有些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可能也更看重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把独立董事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名誉职务,而忽视了其为公司经营和决策发挥“监军”和“参谋”的实际效用,最终导致了“独立董事不懂事”的怪象。
康美案的判决给独立董事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康美案一出,本来轻松的独董职务瞬间升级为高危工作,薪酬与连带责任的悬殊对比也引发了一批独立董事的辞职现象。
自11月12日以来,陆续有12家上市公司出现独董辞职的情况,16日当天发布公告的就有5家公司,其中绝大部分辞职是个人原因,个别是由于任职到期或职务变动。
而2021年独董辞职人数目前已刷新近年来的新高,达697人。
现在独董行业赚的钱,完全抵不上连带责任的赔偿,像康美独董的税前报酬12万元/年,现在每人被罚金额超过1亿元,是不是要做100年的独立董事,且一分钱都不准花才刚够缴纳罚款?非常不值当的。
如此独立董事行业将会从原先的「轻松职业」转变成「高危职业」。
所以说,这种所获的的利益与所承担的责任差别太大,这可能会引来独立董事一波离职潮,其中可以看出的是:
一是虽然说独立董事将转变成高危职业,但是独董行业的需求还在呀,这也有可能造成人员稀缺,薪酬上涨的状况。
二是康美案的判决也会让之后优秀的独立董事认识到风险的提升,从而更加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于自身并不赞同的报告或者决议不再随便的签字。
三是独立董事的辞职潮,是不是也暗示着这些上市公司有些问题呢?但是,辞职也不保险啊,对于已经签发过的意见,回头出事还是要追责任的。
其实这也会对独董行业的规范有一定的影响,再也不能当只拿钱不干活的花瓶,也会给上市公司一个警示,规范管理制度。
也有一些相关人士认为,董监高购买董责险的需求将爆发,保险机构对不同公司董监高董责险的态度可能成为评估上市公司内控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没有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可能原因就是保险机构不愿承保!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更考验上市公司独董们的“真本领”。
独董们应该凭借自己过硬的财务知识水平,对上市公司的重要事务进行严谨分析与调研,真正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
文章编辑:小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