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在一次项目组尽调返程的路上,和合作了一年多来关系非常好的两位律师谈起了在投行做销售的事情。那位年长一些的律师问她旁边的下属:“你愿意去做销售吗?”这位年轻的律师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当然不愿意啊。
不过具体因为什么,她倒也也答不上...
在日常聊到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也经常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比较想从事哪个方向的岗位呢?” “好像没什么特殊的偏好…反正不是做销售就行!” 不知为何,大家对销售的误会程度就是很深。 01 被多数人误解的机构销售 机构销售才是金融行业的“万金油”,为什么机构销售“不受大家待见”? 之所以大家不想去做销售,是认为销售:每天自我打鸡血,工作上努力求人,还常常被拒绝,甚至被人讨厌。除此之外,我们拆解了一下大家对销售“误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做销售招人门槛低,缺乏社会地位。 这可是了不得的一条原因,如今的95后的年轻人跟我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完全不同,工作主要是为了开心。 2、销售非常难做,压力一直都很大。 尤其对于应届生而言,往往要资源。随着从业经验增加,指标和压力永远跟随你身后。 3、成长性存疑,觉得缺乏核心技术。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觉得事情很杂,一天过去了感觉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进步,非常心虚,跳槽也觉得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很多人眼中,好像真找不到别的好工作的人,才会去愿意做销售。 02 金融机构最核心的部门就是销售 生活中哪些不是销售?找工作和交朋友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销售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直接的和间接的交易,大家都在做着无形或者有型的销售。 在普通的行业,具体能分出的岗位名称并不会太多,大类上也就能分产品,市场,销售、行政几个大类,其中产品(研发、改进)、行政(管理)、市场(制定策略,小公司经常和销售合一)之类的都是都是内部为主,最终为企业实现价值必须得通过销售。 用很正常的心态去理解销售,销售就是往往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后一环,甚至是说最重要的一环。其实销售对综合要求是非常强的,需要干销售的人对行业、市场和产品都要很了解,甚至是要洞察人性。 之前网上有句流传的话:“90%的CEO出身销售”,一方面是销售锻炼人且非常好衡量晋升标准,另外就是带销售性质的岗位实在太多了。 机构销售才是金融行业的“万金油”,为什么机构销售“不受大家待见”? 具体到金融行业,金融的概念叫资金的融通,本质上是“资产和资金的对接”,既然金融机构承担的是中介的角色,到最后无非就是帮忙找钱,还是帮忙找项目,核心都是销售。 所以说到底,再拆下去也就这几样: 找钱,帮企业进行融资,卖的是包装好的“项目”,这就是各种卖方的工作; 找项目,通常机构其他途径搞了钱要投出去,卖的是“钱”,我把钱投出去回来得有收益,这就是各种买方的工作; 又不找钱也不找项目的,仅仅赚点服务费,这种主要卖的是“服务”、“体力”,比如出研究报告、意见书等的中介; 再如果是同时找钱和找项目,两头都能搞定的,你卖的是你自己的所谓“专业管理能力、投资眼光等”。 发现没?到头来,都是出来卖的… 之所以让你产生“你不是销售”的错觉,那是因金融行业里很多细分行业总是在过多的包装自己的专业,淡化自己在销售上的拼命。但你知道的,金融和美发是一个套路。在中国给头衔给的最高的有两大机构。一是投行。二是理发店。 “先生/小姐您好,请问您有熟悉的发型师吗?” “没有。” “好的,那我帮你安排一位吧,请问您要高级发型师呢,还是技术指导呢,还是艺术总监呢,还是首席呢,还是店长帮你做呢?” 你们瞅瞅投行的: 下面是投行条线,大家感受一下。 3、中层干部/团队长——Director(D,董事/总监)、(ED,执行总经理/执行董事) 4、部门领导/负责人级别——Managing Director(MD,董事总经理) 说到底,专业是容易保持优势的,而销售是时刻面临着真刀真枪的竞争。 在金融行业,资产和资金,牢靠掌握一端,你就能通过和别人合作赚钱。如果在进一步,你同时掌握了两端,那么你就可以自己赚钱。 而销售是你链接资金和资产的最核心的能力,低门槛高淘汰的行业特性,是可能成为你跨越阶级的跳板。 03 了解之后,你爱的券商投行、研究所、买方投研可能在你心目中走下神坛 券商投行:这是大家误会最深的细分行业,觉得投行只是“靠专业”吃饭的部门。当然目前股权是在核准制之下,承做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券商和团队之间确实有水平差异。你要是看看注册制的债券,你就知道销售到底有多重要。而且刚进入投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不用承担任何业务压力,专心做好项目就行。但这都是因为投行的项目“太大”,没有资源和背景的人根本“拉不动”。所以基本上是职级到了D级别(Director,翻译业务总监or董事,一般是投行中级干部)才开始要承担指标,养活团队。如果你不能搞来企业项目,或者顺利帮企业搞来钱,再或是能搞定监管大大,就无法完成指标。如果你不认清事实,提前积累,你压根不可能晋升到D,永远只能是处于底层码材料的一伙。 券商研究所:这个岗位很多人也误会很深,实质上销售在里面体现得远远比投行来得直接。不懂的人总感觉“研究”是自己埋头做的一件事情,然而研究所核心卖的是“观点”或者说“报告”,现在研究所那么多,你主动去得卖呀。过去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机构销售界限还是分明的,现在两个岗位有合一趋势,毕竟研究员直接面向买方沟通会效率更高,销售如果只是被动转发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也容易被认为缺乏价值。加上新财富的压力,甚至说很多研究所团队自己内部会设定一个比较“销售”的研究员岗位,以更好的服务买方。其他跟上市公司、行业专家、产业资本搞好关系啥的,销售技巧都很重要。 买方投研:包括公募、私募、保险、券商资管等主动管理的买方研究岗位。作为金融行业对于个人学历和能力要求最高的岗位,相对确实对销售的要求低一些,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投资研究上。这个主要是因为内部分工足够细,这些机构非常沉重的募资职能都由大量的销售们去做了。一家公募基金里两百号人里,投研和基金经理加起来大概也就那么二三十个,另外一些产品、风控和后台岗位之外,可能将近百人的团队都是销售。然而这些岗位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营销,公司老板、明星基金经理都是要经常跑到外面给有钱人做路演,利用个人资源或者品牌能力给公司带来资金的。另外如果获取好的标的,让别人给你推荐股票等,都是要走出去和优秀的卖方广为沟通并获取认可的。 搞笑的是:很多公司的老板,一般都是公司的“头号销售”。 04 我听说,你觉得销售不专业?没有加前提的评论一般都是耍流氓。卖鸡蛋和卖导弹的,你觉得对专业的要求能一样吗?你可以拿出一支笔来,画个坐标轴,一个是专业能力,另一个是销售能力,那么所有销售都是在这个象限里的某点,是这两种能力的平衡。我个人总结的分类是,你卖的是成型的产品,还是裸产品,对专业和销售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卖成型产品:有点代销的意思,除了份额,对产品没有话语权。比如说三方财富机构的销售、银行理财经理、基金公司渠道等,你只要记住产品的要素,然后卖给客户就行。 裸产品:就是对产品包装和要素具备有比较强的掌控力和话语权,主要代表是投行销售和FA等,协助企业设定条件,当客户有意见或者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给企业洗脑看能不能妥协。 当你卖的产品越是“裸”的时候,分工其实没有那么细,需要通过比较专业的知识去平衡双方的利益。当你卖的越是成型产品的时候,面临同质化竞争是越激烈的,你需要在产品以外做的工作越多。 然而,不像很多行业和岗位逼迫你必须专业,不然简直无法生存。在很多销售类的岗位,对这种专业和销售能力的要求是有区间的,你可以自己选择。 像研究所销售,有人做成了服务型销售,也有人做成了研究型销售。但对于销售自己而言,如前所述,很多人觉得虚或者积累不下专业,是有道理的。因为销售的工作往往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同样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学习专业,也可以选择去跑客户,领导才不会管你通过什么方式,反正就是结果导向。 而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东西,靠自觉太难,直接出去做销售和刷脸似乎看起来短期对业绩更直接一些。 人总会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区分不清楚什么是紧急的事情,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对初入职场的我们来说,确实选择更加需要专业的岗位会更好,因为总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学习专业。 05 一些案例,不做评价,可以思考 金融行业中Big Sales林立,我举两个我熟悉的案例: 1、某位公募机构部门领导and某场外市属交易所部门领导 以往去到合作方处谈业务,经常会听到其名字,意识到他基本把我们能想到的机构都已经跑过一遍了。后来与他的某次交谈,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有条理+“厚黑学”的经典代表。 在一次交流中,他感叹道:你们现在年轻人对接业务的效率太低! 他说他以前想认识上市公司的董秘,就直接去上交所深交所的董秘培训,不让去就混进去,反正现场随便填个上市公司的名字和邮箱,回头还能收到通知。最多在某次培训中,去了900多人,带了1000张名片都不够用,因为很多人一回头就不认识了,重复了。回到公司之后,对所有的企业进行整理和回访。 想认识企业的,就去各种商学院的EMBA班去上课。我说:“你好有钱啊…”他说“我就没花几个钱”,说这些班级从来就没有到满的情况,而且经常有领导让下属去代课的情况。所以从读的人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大胆就去蹭课,甚至说有的要名卡的,就自制名卡。反正对各种商学院的上课方式是了如指掌,课间就利用时间努力和大佬们交流和换名片。 在金融口党校培训中拓展业务 你以为的金融口党校培训只是坐着听听课、脱产学习和接受党的教育吗?当然这的确是最关键的。不过课余休息时间可是开拓业务的好机会。名单上的手机号和联系方式可以算是稀缺资源了,同是金融圈服务企业的高管人员,怎么可以放过拓展人脉、多角度为自己的客户赋能的大好机会。 那只是第二期学员怎么办?搞定班主任,和第一期的学员们交流取经。一场党校培训,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人脉圈。这才是一个金融高管人员的职业素养。 2、某券商保荐代表人 她是我见过最有亲和力的销售,就是聊天让你感觉如沐春风那种。 平常热爱户外,外表时尚,她要是随手拿个A货的包你都绝对不敢怀疑是假的。可以和客户顺利打成一片,甚至做到跟你还没开始聊具体的业务,就愿意跟她去合作。凡是女性客户,基本处着处着就成为了很好的闺蜜。拟上市公司高管,按理说比她级别高很多,但是去打个球就把业务顺利带回来。 5月份,她在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上课。穿着干净得体、不施粉黛,坐在讲台前娓娓道来的讲述着她的一个个保荐的项目。讲台下几乎所有的高管都为她着了迷,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的企业一定要让你保荐成为下一个案例一样。她让我看到了投行人员承揽工作的魅力,与其他行业普通销售不同,投行承揽需要靠专业度得到潜在客户的认可。而这专业度恰恰从我们做的一个又一个大小标的不同的case、对财务法律的专业学习和对360行的细致研究分析中来。就像我刚提到的那位在党课中拓展业务的高管一样,几乎她每一次和企业老总对接交流后都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精力给到企业新思路、新启发和资本市场新规划。这才是优秀投行人员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了这么多你还排斥吗? 如果你基础比较薄弱,但又相信自己的潜力很大,大可以选择销售这个岗位。销售是不是最好的岗位我不知道,但在未来也是会最难代替的工作之一,毕竟做着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人本身就是最复杂的。总之,希望大家正确看待销售这个岗位,销售的范畴实在太广了。你做任何事情,到最后都可能是销售“自己”。这需要你日常不断地树立专业形象、优良的人品。如果足够认可你,会接受你推荐的产品,因为相信你不会坑他。 文章编辑:小黄豆金融行业销售的种类
那些不断激励我的cases
很多人一听投行,就觉得是“高大上”的行业,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投行即投资银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简而言之,投行就是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其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银行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证券发行与承销交易、企业重组与兼并收购、发行债券与杠杆融资等等,都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畴。
总而言之,过去的投行是以产品型导向为主,未来将逐渐转向针对客户的全业务链、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企业提供包括IPO、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财务顾问以及并购中所产生的配套资金需求等全方位综合性投行服务。
在一次项目组尽调返程的路上,和合作了一年多来关系非常好的两位律师谈起了在投行做销售的事情。那位年长一些的律师问她旁边的下属:“你愿意去做销售吗?”这位年轻的律师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当然不愿意啊。
不过具体因为什么,她倒也也答不上...
在日常聊到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时候也经常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比较想从事哪个方向的岗位呢?” “好像没什么特殊的偏好…反正不是做销售就行!” 不知为何,大家对销售的误会程度就是很深。 01 被多数人误解的机构销售 机构销售才是金融行业的“万金油”,为什么机构销售“不受大家待见”? 之所以大家不想去做销售,是认为销售:每天自我打鸡血,工作上努力求人,还常常被拒绝,甚至被人讨厌。除此之外,我们拆解了一下大家对销售“误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做销售招人门槛低,缺乏社会地位。 这可是了不得的一条原因,如今的95后的年轻人跟我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完全不同,工作主要是为了开心。 2、销售非常难做,压力一直都很大。 尤其对于应届生而言,往往要资源。随着从业经验增加,指标和压力永远跟随你身后。 3、成长性存疑,觉得缺乏核心技术。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觉得事情很杂,一天过去了感觉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进步,非常心虚,跳槽也觉得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很多人眼中,好像真找不到别的好工作的人,才会去愿意做销售。 02 金融机构最核心的部门就是销售 生活中哪些不是销售?找工作和交朋友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销售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直接的和间接的交易,大家都在做着无形或者有型的销售。 在普通的行业,具体能分出的岗位名称并不会太多,大类上也就能分产品,市场,销售、行政几个大类,其中产品(研发、改进)、行政(管理)、市场(制定策略,小公司经常和销售合一)之类的都是都是内部为主,最终为企业实现价值必须得通过销售。 用很正常的心态去理解销售,销售就是往往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后一环,甚至是说最重要的一环。其实销售对综合要求是非常强的,需要干销售的人对行业、市场和产品都要很了解,甚至是要洞察人性。 之前网上有句流传的话:“90%的CEO出身销售”,一方面是销售锻炼人且非常好衡量晋升标准,另外就是带销售性质的岗位实在太多了。 机构销售才是金融行业的“万金油”,为什么机构销售“不受大家待见”? 具体到金融行业,金融的概念叫资金的融通,本质上是“资产和资金的对接”,既然金融机构承担的是中介的角色,到最后无非就是帮忙找钱,还是帮忙找项目,核心都是销售。 所以说到底,再拆下去也就这几样: 找钱,帮企业进行融资,卖的是包装好的“项目”,这就是各种卖方的工作; 找项目,通常机构其他途径搞了钱要投出去,卖的是“钱”,我把钱投出去回来得有收益,这就是各种买方的工作; 又不找钱也不找项目的,仅仅赚点服务费,这种主要卖的是“服务”、“体力”,比如出研究报告、意见书等的中介; 再如果是同时找钱和找项目,两头都能搞定的,你卖的是你自己的所谓“专业管理能力、投资眼光等”。 发现没?到头来,都是出来卖的… 之所以让你产生“你不是销售”的错觉,那是因金融行业里很多细分行业总是在过多的包装自己的专业,淡化自己在销售上的拼命。但你知道的,金融和美发是一个套路。在中国给头衔给的最高的有两大机构。一是投行。二是理发店。 “先生/小姐您好,请问您有熟悉的发型师吗?” “没有。” “好的,那我帮你安排一位吧,请问您要高级发型师呢,还是技术指导呢,还是艺术总监呢,还是首席呢,还是店长帮你做呢?” 你们瞅瞅投行的: 下面是投行条线,大家感受一下。 3、中层干部/团队长——Director(D,董事/总监)、(ED,执行总经理/执行董事) 4、部门领导/负责人级别——Managing Director(MD,董事总经理) 说到底,专业是容易保持优势的,而销售是时刻面临着真刀真枪的竞争。 在金融行业,资产和资金,牢靠掌握一端,你就能通过和别人合作赚钱。如果在进一步,你同时掌握了两端,那么你就可以自己赚钱。 而销售是你链接资金和资产的最核心的能力,低门槛高淘汰的行业特性,是可能成为你跨越阶级的跳板。 03 了解之后,你爱的券商投行、研究所、买方投研可能在你心目中走下神坛 券商投行:这是大家误会最深的细分行业,觉得投行只是“靠专业”吃饭的部门。当然目前股权是在核准制之下,承做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券商和团队之间确实有水平差异。你要是看看注册制的债券,你就知道销售到底有多重要。而且刚进入投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不用承担任何业务压力,专心做好项目就行。但这都是因为投行的项目“太大”,没有资源和背景的人根本“拉不动”。所以基本上是职级到了D级别(Director,翻译业务总监or董事,一般是投行中级干部)才开始要承担指标,养活团队。如果你不能搞来企业项目,或者顺利帮企业搞来钱,再或是能搞定监管大大,就无法完成指标。如果你不认清事实,提前积累,你压根不可能晋升到D,永远只能是处于底层码材料的一伙。 券商研究所:这个岗位很多人也误会很深,实质上销售在里面体现得远远比投行来得直接。不懂的人总感觉“研究”是自己埋头做的一件事情,然而研究所核心卖的是“观点”或者说“报告”,现在研究所那么多,你主动去得卖呀。过去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机构销售界限还是分明的,现在两个岗位有合一趋势,毕竟研究员直接面向买方沟通会效率更高,销售如果只是被动转发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也容易被认为缺乏价值。加上新财富的压力,甚至说很多研究所团队自己内部会设定一个比较“销售”的研究员岗位,以更好的服务买方。其他跟上市公司、行业专家、产业资本搞好关系啥的,销售技巧都很重要。 买方投研:包括公募、私募、保险、券商资管等主动管理的买方研究岗位。作为金融行业对于个人学历和能力要求最高的岗位,相对确实对销售的要求低一些,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投资研究上。这个主要是因为内部分工足够细,这些机构非常沉重的募资职能都由大量的销售们去做了。一家公募基金里两百号人里,投研和基金经理加起来大概也就那么二三十个,另外一些产品、风控和后台岗位之外,可能将近百人的团队都是销售。然而这些岗位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营销,公司老板、明星基金经理都是要经常跑到外面给有钱人做路演,利用个人资源或者品牌能力给公司带来资金的。另外如果获取好的标的,让别人给你推荐股票等,都是要走出去和优秀的卖方广为沟通并获取认可的。 搞笑的是:很多公司的老板,一般都是公司的“头号销售”。 04 我听说,你觉得销售不专业?没有加前提的评论一般都是耍流氓。卖鸡蛋和卖导弹的,你觉得对专业的要求能一样吗?你可以拿出一支笔来,画个坐标轴,一个是专业能力,另一个是销售能力,那么所有销售都是在这个象限里的某点,是这两种能力的平衡。我个人总结的分类是,你卖的是成型的产品,还是裸产品,对专业和销售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卖成型产品:有点代销的意思,除了份额,对产品没有话语权。比如说三方财富机构的销售、银行理财经理、基金公司渠道等,你只要记住产品的要素,然后卖给客户就行。 裸产品:就是对产品包装和要素具备有比较强的掌控力和话语权,主要代表是投行销售和FA等,协助企业设定条件,当客户有意见或者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给企业洗脑看能不能妥协。 当你卖的产品越是“裸”的时候,分工其实没有那么细,需要通过比较专业的知识去平衡双方的利益。当你卖的越是成型产品的时候,面临同质化竞争是越激烈的,你需要在产品以外做的工作越多。 然而,不像很多行业和岗位逼迫你必须专业,不然简直无法生存。在很多销售类的岗位,对这种专业和销售能力的要求是有区间的,你可以自己选择。 像研究所销售,有人做成了服务型销售,也有人做成了研究型销售。但对于销售自己而言,如前所述,很多人觉得虚或者积累不下专业,是有道理的。因为销售的工作往往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同样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学习专业,也可以选择去跑客户,领导才不会管你通过什么方式,反正就是结果导向。 而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东西,靠自觉太难,直接出去做销售和刷脸似乎看起来短期对业绩更直接一些。 人总会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区分不清楚什么是紧急的事情,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对初入职场的我们来说,确实选择更加需要专业的岗位会更好,因为总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学习专业。 05 一些案例,不做评价,可以思考 金融行业中Big Sales林立,我举两个我熟悉的案例: 1、某位公募机构部门领导and某场外市属交易所部门领导 以往去到合作方处谈业务,经常会听到其名字,意识到他基本把我们能想到的机构都已经跑过一遍了。后来与他的某次交谈,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有条理+“厚黑学”的经典代表。 在一次交流中,他感叹道:你们现在年轻人对接业务的效率太低! 他说他以前想认识上市公司的董秘,就直接去上交所深交所的董秘培训,不让去就混进去,反正现场随便填个上市公司的名字和邮箱,回头还能收到通知。最多在某次培训中,去了900多人,带了1000张名片都不够用,因为很多人一回头就不认识了,重复了。回到公司之后,对所有的企业进行整理和回访。 想认识企业的,就去各种商学院的EMBA班去上课。我说:“你好有钱啊…”他说“我就没花几个钱”,说这些班级从来就没有到满的情况,而且经常有领导让下属去代课的情况。所以从读的人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大胆就去蹭课,甚至说有的要名卡的,就自制名卡。反正对各种商学院的上课方式是了如指掌,课间就利用时间努力和大佬们交流和换名片。 在金融口党校培训中拓展业务 你以为的金融口党校培训只是坐着听听课、脱产学习和接受党的教育吗?当然这的确是最关键的。不过课余休息时间可是开拓业务的好机会。名单上的手机号和联系方式可以算是稀缺资源了,同是金融圈服务企业的高管人员,怎么可以放过拓展人脉、多角度为自己的客户赋能的大好机会。 那只是第二期学员怎么办?搞定班主任,和第一期的学员们交流取经。一场党校培训,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人脉圈。这才是一个金融高管人员的职业素养。 2、某券商保荐代表人 她是我见过最有亲和力的销售,就是聊天让你感觉如沐春风那种。 平常热爱户外,外表时尚,她要是随手拿个A货的包你都绝对不敢怀疑是假的。可以和客户顺利打成一片,甚至做到跟你还没开始聊具体的业务,就愿意跟她去合作。凡是女性客户,基本处着处着就成为了很好的闺蜜。拟上市公司高管,按理说比她级别高很多,但是去打个球就把业务顺利带回来。 5月份,她在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上课。穿着干净得体、不施粉黛,坐在讲台前娓娓道来的讲述着她的一个个保荐的项目。讲台下几乎所有的高管都为她着了迷,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的企业一定要让你保荐成为下一个案例一样。她让我看到了投行人员承揽工作的魅力,与其他行业普通销售不同,投行承揽需要靠专业度得到潜在客户的认可。而这专业度恰恰从我们做的一个又一个大小标的不同的case、对财务法律的专业学习和对360行的细致研究分析中来。就像我刚提到的那位在党课中拓展业务的高管一样,几乎她每一次和企业老总对接交流后都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精力给到企业新思路、新启发和资本市场新规划。这才是优秀投行人员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了这么多你还排斥吗? 如果你基础比较薄弱,但又相信自己的潜力很大,大可以选择销售这个岗位。销售是不是最好的岗位我不知道,但在未来也是会最难代替的工作之一,毕竟做着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人本身就是最复杂的。总之,希望大家正确看待销售这个岗位,销售的范畴实在太广了。你做任何事情,到最后都可能是销售“自己”。这需要你日常不断地树立专业形象、优良的人品。如果足够认可你,会接受你推荐的产品,因为相信你不会坑他。 文章编辑:小黄豆金融行业销售的种类
那些不断激励我的cases